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守正创新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访本山传媒艺术总监刘双平 天天亮点

来源:封面新闻    时间:2023-04-28 20:21:46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广大文化从业者坚持守正创新,合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知名文化管理专家、文化学者、互联网大V、本山传媒艺术总监的刘双平不断开拓创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三十年来,他不仅亲身参与文化体制改革、率先探索中直院团市场化运作,而且华丽转身带领著名民营文艺院团提升产业化运营,参与众多文艺节目创新、推动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丰富的工作实践和人生阅历中,他对文化产业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创新等有着很多思考和独到见解,受到了圈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如今,线下消费迅速回暖,线上直播迅猛发展,文化产业面临哪些新挑战、新机遇?如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何打造新优势,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就此,记者日前在位于北京前门东路的刘老根大舞台剧场专访了刘双平。

记者:请您谈谈文化企业如何育新机、开新局?

刘双平:危机中也能育新机,面对老百姓居家消费、线上消费的文化需求,传统文化产业加快了互联网化升级,新兴数字文化产业迅猛发展,许多文化企业“逆势上涨”。

以我们刘老根大舞台为例,今年春节开演之后,我们推出了一批新节目,票房远超我们预期,仍然是“天天有演出,场场都火爆”,这给予了我们极大的信心。据了解,其他的很多剧场、电影院、旅游景点都出现了十分兴旺的景象。但暂时的好局面不代表长久的兴旺,我觉得文化企业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紧跟国家战略,把握导向,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用好中央和各地对于文化产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赢得更多发展机遇。二是把握时代脉搏,顺势而为,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文化产品、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三是深化用户思维,务实创新,根据消费习惯、消费内容、消费模式等变化,不断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消费场景化体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服务。

记者: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请问在文化消费方面呈现出哪些新变化?

刘双平:时代在变,老百姓的文化消费也呈现出诸多新特征。总体上看,随着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化品味、鉴赏水平都在提高,期待出现更多的文化精品。从消费群体看,有三类人群应该特别关注:年轻消费群体引领新文化消费潮流,特别是90后、00后的文化消费更加便捷化、个性化;老年群体“既有钱又有闲”,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更为迫切;文化产品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要提供更多有情怀、有营养的文化产品。从消费内容看,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引领我国文化消费不断更新。从消费方式看,多种文化消费新业态发展迅速,尤其是多样化的在线文化消费备受青睐,体验式、场景式、沉浸式消费需求日益旺盛。

记者:您在武汉大学学习工作了14年,其间,长期担任校长秘书。在高校改革创新、守正传承方面,您有什么经历和感悟?

刘双平:武大是我最美好的青春记忆,是永远的精神家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武大被誉为“高校中的深圳”,这与时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教授的改革创新、包容开放的办学理念息息相关,他的这种办学思想和人格魅力,影响了所有的武大人。我从大学毕业以后,有幸留校到他身边工作,受他的影响更多,也形成了决不墨守成规、永远求变求新的工作态度和人生追求。

我在武汉大学原校长、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身边工作的时间更长。如果说我从刘校长身上学到的是“开拓创新”的精神,那么,从陶校长身上学到的更多是“守正传承”。

记者: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创造性工作上,您有什么经历和经验,分享给年轻人?

刘双平:现代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都很优秀,时代也发展变化了,尽管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但也是有共同点的,这么多年,不管是在武汉大学、中国歌舞团,还是在本山传媒,我始终坚持一点,只要耕耘,一定会有收获。

我在担任武大校长秘书期间,参与过“纪念李达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的筹备工作,那时不分日夜地工作,感觉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听到胡乔木同志代表党中央高度评价李达同志是“我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理论家、教育家、著作家”时,作为一名武大人,倍感骄傲和自豪。

记者:您不是学文艺的,后来却到中国歌舞团和本山传媒这两个文艺团体担任领导,也是担任东北二人转艺术总监的第一个南方人,您是如何实现这样跨界大转变的?

刘双平:这好像与我两次担任“团长”的工作经历有关。第一次是大学毕业刚转正时,被刘道玉校长破格提拔为湖北省支教讲师团鄂西分团团长,在湖北鄂西自治州锻炼了一年。这个团长责任重,涉及面广,极大地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沉重的工作担子让我“早熟”了,也锤炼了我不惧困难、敢挑重担的性格。第二次是担任中国歌舞团东莞分团团长,该团是中直院团与东莞市政府合作组建的第一个自负盈亏的文艺团体,一亮相就走红,很快成为南国文艺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享有“南国最高水平歌舞团”等美誉。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吃透了文艺院团的艺术规律,更掌握了文艺市场观众的需求和市场导向。

我是学哲学的,哲学就是教人总结规律。在东莞分团时,歌队的演员都知道我有一个判断声乐演员水平高低的“三调”标准:“不会唱歌的唱跑调,唱不好歌的只唱调,会唱歌的唱情唱味也唱调”;我对舞蹈演员的艺术标准是“不是用身跳,而是用心跳”。二人转是喜剧艺术,喜剧讲究“抖包袱”,抖包袱是有很多技巧的,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三翻四抖”“先贬后褒”或“先褒后贬”“误会曲解”等。

在刘老根大舞台的节目创作上,我们始终坚持“四个标准”:“求俗不求雅”“求土不求洋”“求笑不求美”“求真弃假”。很多人对我们的“求俗不求雅”有误解,其实我们说的这个“俗”,不是“低俗”和“庸俗”,而是“民俗”和“通俗”,我们说的“求笑不求美”,不是排斥美,而是不能因为美而牺牲笑,笑是第一位的,美是第二位的。

记者:作为文化学者,您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师、学者、非遗传承人,有着发自内心的尊重,是互联网平台名副其实的“非遗推介官”,您能否介绍一下您深入交往交流过的文化大咖?

刘双平:我最早结识的是武大学长、漫画家方成,通过方老又结识了“漫坛四老”中的另外三位:华君武、丁聪、廖冰兄,方老是我幽默的启蒙老师。

到中国歌舞团工作之后,我与刘秉义、谷建芬、陈维亚成为了同事,他们都是我敬佩的艺术家。陈维亚导演在歌舞艺术方面给予我很多指导,让我终身受益。

后来通过相声演员邓小林结识了赵本山、姜昆、冯巩等艺术家。加盟本山传媒以后,与本山老师成为同事,他也令我敬佩有加。

此后通过工作关系又有缘结识了赵忠祥、张艺谋、倪萍、张国立、白岩松、于丹等大咖,以及武大学长易中天,这些大咖开拓了我的艺术视野,丰富了我的艺术人生。

最近几年,通过互联网平台,我结识了一大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名家。从紫砂壶大家许四海到宜兴唐门紫砂壶第十二代传承人唐朝霞;从“中国木雕第一人”黄泉福到白族“剑川木雕”非遗传承人施顺华;从汝瓷大师朱文立、王君子、李浩中,到钧瓷大家晋晓瞳;从陶艺家汉方到布依族“牙舟陶”大师张禄麒;从藏族唐卡大师希热布到景泰蓝大师李佩卿;从“中国印章第一人”程与天到红木大师王绶华等。我们一直通过新媒体宣传非遗项目和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走向海外。

受武大学长陈东升影响,我很喜欢收藏,特别喜欢我与资深媒体人孙毅共同珍藏的两本厚厚的册页,一册是国画,一册是书法,以画的册页为例,留下丹青的有赵忠祥、倪萍、冯骥才、潘长江等人;字的册页是赵忠祥、赵本山等人的墨宝,内容都是成语接龙。收藏是一种文化传承,极好地丰富了我的生活。

记者补记:

刘双平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调的人,他被互联网平台聘为“美食品鉴官”。他具有大爱之心,他的两位助手于英杰、单丹都是残障人士。他鼓励、帮助、指导他们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书,于英杰与姐姐于月仙合作的书《爱与热爱,让我们勇往直前》已于2019年出版;单丹的书《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将于今年出版。

百善孝为先,刘双平是朋友圈公认的孝子,他与妈妈手牵手、拥抱妈妈的合影,令人羡慕不已。工作再忙,他每年都要抽出时间,陪妈妈出去走一走。他的名言是:“孝顺不能等待”“孝顺贵在行动。”

X 关闭

资讯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北洁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8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